凤楼信息茶楼的官方网站_51龙凤茶楼论坛网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下载_附近300元3小时服务联系方式

烟台业达医院

烟台眼科医院
我们为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导航
网站导航
医院文化
一曲知识分子的心灵挽歌
作者:老年病科 郑彦平 读阎真的《沧浪之水》   时间 : 2017-11-03 09:59:25  点击量:561
        提到官场小说,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被称为“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的王跃文,以及他的《国画》、《梅次故事》,但是我却觉得,官场小说中,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和作品,是阎真和他的《沧浪之水》。在我的心目中,阎真似乎是个谜,他的作品如此优秀,却只有区区几部;他的身份是大学中文系教授,并无官场履历,却写出了被奉为官场经典的《沧浪之水》。随便在网上点击一下“官场小说”,《沧浪之水》几乎总是赫然在目。大约因为同被定义为“官场小说”的领军人物,也因为同在湖南长沙,阎真和王跃文在新浪合开了一个二人博客,名为“阎王工作室”,博客的内容更新,一如两人的小说创作,王写得多,阎真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这是题外话。
       《沧浪之水》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官场小说,它从主人公池大为中医学院硕士毕业进入省卫生厅开始写起,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经历单纯、品格刚正的年轻人投入一潭深水,让他在当中挣扎、沉浮 ,最终打破自己的信念,屈服于某种规则,而成为官场中的成功者。这期间,从不谙世事的学生到熟谙权术的一厅之长,他的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变化更大的是他的人格和心灵,从追求一种理想中的尊严而屡屡碰壁,至得到并享受另一种尊严,他经历了脱胎换骨般的心灵炼狱。与其说这是一部官场小说,不如说这是一个品格高洁的理想主义者在无奈现实中的跌打滚爬史,一部知识分子的痛苦蜕变史,一曲知识分子的心灵挽歌。
       对池大为的品格,作品开篇并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通过他父亲的人生轨迹给出了答案。池大为的父亲是一个不肯出卖他人出卖灵魂的人,因而一生坎坷,但是他给儿子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高尚操守的恪守和肯定。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到嵇康的“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从孟子的“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到谭嗣同的“肩承社稷,肝胆昆仑”,到他自己的自画像旁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个身处卑微、心系天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为了在非常时期的几句真话,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妻子携女儿离开,他带着十岁的儿子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代并将生命终结在了那里。儿子考上中医学院,他大喊:苍天有眼,公正在时间的路口等待!然后一头栽倒再也没有醒来。
        果真如此吗?公正会在时间的路口等待吗?哪一个路口?下一个?还是更远更远的下下一个?如果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所谓的公正,所谓的路口依然没有来到,他会不会,为自己当年的几句真话而后悔?这个问题,因为他的离去,因为他所谓的公正的到来,已经成为了一种假设。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耿直的他没有后悔过,也许愤懑过,但是在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欣慰的 ,因为等到了他心目中的公正。从这个意义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的信念是坚定的、单一的,并且在生命的终点看到了公正的光芒。
        而他的儿子,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池大为,就没有这么幸福了。毫无疑问,池大为是一个优秀的人,在大学里,因为他的优秀,不止一次得到过家庭显赫的女孩或其家庭的垂青,也因而比一般人有了更多的所谓机遇。但是他一次次放弃了,因为他的秉性,他的品格,他将很多人眼里的机遇看成投机和屈就。因为这一次次放弃,他被迫离开呆了八年的难以割舍的北京。但是这时候的他,内心是坚定的、坦然的,离开北京的路上,他对自己说:尽管现实中有很多不动声色的力量笼罩着我,推动着我,似乎无可抗拒,我还是要走自己所认定的道路,哪怕孤独,哪怕冷落,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那时候,他决没想到,现实的力量远比他想象的要强大,远不是拒绝一个显赫人物或显赫人物的女儿那么简单。生活和现实,对于这个初出校门的中医学院的研究生,尚未撕下它温情脉脉的面纱。如果说,这个善于思考的青年,在毕业前夕感到了孤独和寒冷,这也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而已。真正的寒冷、孤独、屈辱、挣扎,都在人生的下一个路口冷冷地着等待他。
       刚参加工作的池大为,看起来依然是幸运的。重视人才的卫生厅马厅长点名把他要到省厅,这也一度造成了他去报到时许多人对他的前倨后恭和青眼有加。尽管后来证实这是一个误会。之后的生活进入了常规。现实的刀光剑影一步步逼向这个出身贫寒内心高贵的青年。因为不肯说假话,不肯屈膝逢迎,不肯放弃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不肯做追求物质享受的“猪人”和向权术摇尾乞怜的“狗人”,他一次次被无形之手抛弃到被人遗忘的角落。理想和现实,尊严和规则,一次又一次交锋。青春在一天天流逝,信念在一点点坍塌。最终让这个耿直、倔强的青年低下高贵的头颅的,是他的儿子被烫伤,医院因为他没有钱而拒收他的儿子,解除他困境的却是一个他眼中的“狗人”丁小槐打来的电话。他追求人格的尊严和高贵,却在现实中体会到低贱和卑微。而人格低下的丁小槐,却在现实中将他踩在脚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现实中碰撞,看起来不动声色,却比血与火的交战更有力,它足以直接撕裂人的内心和灵魂。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话语权。关于这个词,想起的是某知名歌星,新晋某文工团领导职位,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说自己当官就是为了有“话语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直率的人,她说出了一个很多人心知肚明但不敢说出的基本事实:当官才有话语权。在其位谋其政,反之,不在其位则不能谋其政。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陆放翁的千古名言,也因此成为了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不幸的是,你可以忧国忧民,但没有足够的舞台,没有话语权和其他一些什么权,你的想法再好也只能是想法而已。那么,有了舞台,有了话语权,是否就可以大展身手了?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脱胎换骨的池大为当上了厅长,掌握了话语权,得到了现实中的尊严,但依然避免不了自己逐渐成为当年的马厅长,依然将另一个池大为——小龚发放到了中医学会。这是规则和秩序。
       又想起另一个问题:人活在世上,应该忠于什么?忠于自己内心的信念,还是忠于某种秩序和规则?如果两者一致,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不幸两者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生活中,生存中,每个人都在将两者不断平衡和妥协,最终得到不同的结果。或许,历史长河中,能够将内心的信念置于规则和秩序之上的,是那些最终成了圣贤的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忠而见逐的屈原、万世师表孔子、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而将规则和秩序置于信念之上的,是湮没于历史长河的芸芸众生。是耶非耶,难以评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不堪沧浪之水污浊的屈原已化为汨罗江里的一缕忠魂,留给世人永久的思考和怀念;不肯也无法逃离的池大为终将自己融入了这潭深水,清兮浊兮,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生前事,身后名,怎样计较,如何取舍…..
        看《沧浪之水》,心里始终是沉重的。池大为的人生轨迹分明在一步步向上迈进,但是我的心却在一点点坠入幽暗。说实话,书中的很多话,几乎是字字珠玑,我却没有勇气去回味和咀嚼。心坠到很暗处,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句话,年少的我将它抄在笔记本里,至今记得:……我恨生活中的不公正,但当你说尽世间的冷漠,我却要去体味尚存的和不断涌出的温暖,否则,干嘛活着呢?…..
       心灵是每个人最安静最美丽的领地,请给她留一点绿色,留一些阳光和新鲜空气。生活中难免有妥协和退让,但是心里的灯不能熄灭,假如有一天,你在灯红酒绿的夜里迷失了方向,或在繁华落尽的舞台上退场,你,依然可以找到自己。